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133、恰逢其会,庙有悍匪 (第1/5页)
在这些年轻的公子、小姐们身上,最能看到大明的风气。 表面上看,是阳明心学兴起,导致思想解放,人们视一切规矩为约束,强调自我个性和自由,从而产生的多元化发展,用百花齐放都不足以形容,该以百无禁忌来描述才好。 因而,明末士大夫将明朝灭亡的锅甩到了王阳明头上。 王夫之、顾炎武、刘宗周、黄宗羲等人都批判陆王心学,王夫之更是说:“自异端有直指人心见性之说,而陆子静、王伯安附之,陷而必穷,动之不善宜矣。” 他们批判陆王心学就是佛家那一套,是把世界搞乱的根源所在。 大家都去谈“心外无物”,追求自我,反而不去做实事了,以至于明末时期,面对时局困难,明朝士子都只能“愧无半策匡时难,唯余一死报君恩”。 明末那些思想家倒是强调“事功”。 可那五大思想家的“事功”加起来都不如王阳明一人,也不知道这“事功”到底强调在哪里,大明到底如何而亡,他们难道还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成? 至于心学后进,落入“狂禅”之态。 那只能说那些人不能算是心学后进,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学懂心学,王阳明以后,学懂了心学,一身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人,是海瑞。 再后面学懂了的人,写了一篇名为《心之力》的文章。 心学门第极高,因为“无我”的人学不会,心学门第极低,因为贩夫走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